今日热议:哈佛大学研究:经常打骂,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阻!想让孩子乖乖听话,只要做到这3点就够了

大家好,我是单眼皮妈妈。十一年一线教师,家有俩娃,专注儿童心理学、家庭教育内容!点击上方“关注”,定期分享干货内容!

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《加油!妈妈》中,吴越扮演的这位妈妈着实厉害!

她原本是一位精英律师,为了两个孩子,成为全职妈妈。但换来的却是丈夫的疏离和背叛。但即便如此,她依旧没有减少对两个孩子的关爱,一边是叛逆的大儿子,另一是即将幼升小的二儿子。


【资料图】

剧中,苏青有这样几句话。我特别受用:

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,所以太自以为是,把自己的观念,强加给孩子,有没有觉得自己是父母,所以总觉得自己是对的,这件事有没有是错的?”

01.

生活中,这样的情景有没有觉得似曾相识:

孩子跑的太快,摔倒了。你说:“我有没有告诉你,不要跑这么快?这下长记性了吧”孩子吃饭弄脏了衣服,你说:“你就不能慢点吃?回家自己把衣服洗了”

类似的话,我们总是张口就来。因为我们以为:孩子做了“错事”,只要我们“教训”一下,孩子就应该改正。

实际上,我们错了!

心理学上,有一规律,被称为“南风效应”。它源于法国作家拉. 封丹写过的一个寓言:

北风和南风比试威力,看谁能将行人的身上的大衣脱掉。北风刺骨地吹,行人为了抵御寒冷,却将大衣裹得更紧了。轮到南风,同北风的做法完全相反,它只是徐徐地吹,人们觉得很温暖,于是解开纽扣,纷纷脱掉了大衣。

就好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长期采用恐吓、棍棒之类的“北风”式教育,其结果未必会是好的。

02

在《超级育儿师》的节目中,曾经有一位非常“严厉”的单亲妈妈,曾经因为儿子不愿上学,就要拿绳子把他绑在树上当作惩罚,孩子犯了错,她就用衣钩打,用针扎。

结果是,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优秀和听话,反而更是满身戾气和提早叛逆。

在陕西省武功县,也有这样一位妈妈。

只因孩子学习时不专注,就用拳头狠砸孩子的头,妈妈缓过劲儿来,看着孩子红肿的双眼,心疼地说:“妈妈也是为你好,一定要好好学习呀!”

到了晚上,孩子头像要炸裂一般的疼痛,扑在地上吐得七上八下,被紧急送往医院后死亡。而这位口口声声说着“为孩子好”的母亲,也落得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三年的下场。

这虽然只是个例,却透露着一个真相:过度惩戒,其结果往往都是两败俱伤!

03

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「有毒压力」的研究,具体来讲:当孩子受到持续的虐待(如身体和语言上的)或者家长持续忽略孩子,孩子身体内的压力应激反应就会持续,导致孩子大脑发育受阻,产生对孩子一辈子的影响。

前段时间,当我读完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后,让我对这种所谓的“有毒压力”的领悟,就更加透彻。

书中提到一个词——“儿童自我状态”。而这种状态正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,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,比如,快乐、深情、愤怒、悲伤、恐惧的基本情感。

怎么讲?

当孩子在童年时期身体和心理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后,他们这种儿时的、最初级的情感体验就有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,一种性格。

就好比文章的主人公蛤蟆先生,幼年迫于长辈的威严,对人对事都极为顺从。长大后,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,也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。这才导致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。

为此,他常常感到悲伤、挫败和愤怒,甚至有时还时不时会冒出自杀的念头,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,他才真正意识到:这所有的情绪,都来源于自己那段并没有多少爱或快乐的童年!

04、

或许,有句老话戳中许多父母的心:“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。”基于这一点,为人父母,我们首先要明白:

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,但教育的核心手段是要深入孩子的内心,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听从!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和孩子对立的关系中走出来,建立起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。

实际上,家长作为亲子关系的绝对主导者,我们先要从自己入手,进行更多的自我修正——

首先,从思维上改变

(1)跳出“我是你妈,你就得听我的”的思维怪圈

成了父母,就好像登上了一个无形的制高点,用审视一切的目光俯瞰周边人。特别是对孩子,更是“妈说的话,就的听”、“妈安排的事,就的照做”……实际上,这完全是“父母权威”的心理在作祟。

那么,什么才是真正合理的亲子关系呢?或许胡适先生说过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思考:你是独立的个体,更是与我不同的灵魂,你并不是因我而来,你是对生命的渴望而来,你是自由的,我是爱你的,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。

(2)放下你心中设想的那个“完美小孩”

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,没有哪个小孩天生完美,做的都是对的事,说的都是漂亮话。这样的尽善尽美,没有人能够做的到,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。

所以,请放下你心中那把完美的标尺,请记住,这个世界,压根就没有完美的小孩,有的只是苛求完美的大人。

其次,从行动上落实

要建立起亲子间的深度联结,我们最终还是要在行动上落实。让孩子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们的温柔和善意。

(1)靠近孩子最简单的方法——“陪玩”

在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.科恩的著作《游戏力》中,有一个词叫作“游戏教养”。说得直白一些,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,让孩子学习,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。

不同于成年人间的沟通,和孩子沟通,最关键的技巧就是让孩子在情绪上先放松下来。玩耍,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。在玩耍的过程中,孩子更愿意说,也很容易听得进去。

只有当亲子之间有了相互表达、相互感受,才能更进一步地相互修正,彼此改进,如此一来一往,亲子间情感的增进,便水到渠成。

(2)走进孩子的内心——从满足孩子真正的“需求”入手

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,哪怕小,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,包括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的需求,爱与被爱的需求等等。

如果你善于观察,并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,你就能准确地给予回应,而这正是孩子获取安全感最稳定的方式。

我们只有真正让孩子在理解中活的顺畅,得到安慰和松弛,我们的亲子关系自然也就顺畅了。

(3)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,增加信服力

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里,作者提到一个观点,我很认同:教育的第一步,是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信任关系。

如果孩子只是迫于你的威严而言听计从,却不是发自心底的信服,大概率也只是“盲从”。

所以,我们只有在孩子面前真诚,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。不要想着自己付出了100%的爱,孩子就能全盘感受的到,因此,我么要用孩子能够读的懂、想的通的方法来表达爱,哪怕只是简单到时不时的给孩子一个拥抱、耐心的听孩子唠叨……

这都会建立起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,只有这样,当我们说的时候,孩子才真正愿意听,愿意接受。

请记住,好的教育不能囿于身份和脸面,是需要心与心的链接和坦诚的沟通!这也是建立亲子间情感联结的底层逻辑。

也是为人父母,自我修行唯一的出路!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新闻

精彩推送